-
祝贺苏婷崔涵博士、张欣的研究工作在北美放射学年会进行口头报告
12
/ 2025-02
&e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祝贺苏婷/崔涵博士、张欣的研究工作在北美放射学年会进行 口头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A Novel Energy-Modulated Scatter Correction Method for Dual-Layer Flat-Panel Detector based CBCT Imaging”和“Scatter Correction Using a Half Grid in CBCT Imaging”。
了解详情 +
-
祝贺苏婷博士、张欣荣获第十九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优秀口头报告
12
/ 2025-02
10月25日至27日,第十九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无锡成功举行。葛永帅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苏婷博士、张欣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优秀口头报告。
了解详情 +
-
喜讯!盛宗海研究员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2
/ 2025-02
了解详情 +
-
巫皓迪副研究员在“光启未来”首届钙钛矿光伏创新与发展论坛活动主论坛作主旨演讲
12
/ 2025-02
作为新型的光伏发电技术,钙钛矿光伏技术以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高效的光电转换效率,正逐渐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7月4日,“光启未来”首届钙钛矿光伏创新与发展论坛活动主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举办,主论坛设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与签约仪式等环节,吸引钙钛矿及光伏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产业和投资机构超百人参会。 论坛开幕式上,深圳先进院院企合作与发展处处长毕亚雷,合肥低碳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副院长赵正源,默克中国生命科学大湾区战略与业务拓展负责人包世鸣分别为大会致辞,介绍了钙钛矿技术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在专题报告环节,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巫皓迪从探测器的应用场景和卤素钙钛矿在辐射探测方面的优势切入,聚焦《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主题展开分享,介绍了团队从原理、材料、器件层面开展创新开发的铜基激子型闪烁体材料,并成功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X射线探测器。该探测器实现了高空间分辨和动态成像,可助力半导体和新能源电池的快速精准探伤。
了解详情 +
-
Biomaterials | 全息声镊制造的原代肝细胞3D模型拥有核心肝功能
12
/ 2025-02
长期以来,在疾病机制研究、测试和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以及开发新药物方面,科研和临床领域一直对新型体外3D研究模型有着迫切需求。尽管近年来类器官、微流控芯片、3D生物打印等技术在体外3D模型构建方面发展迅速,但分别存在着尺寸小而缺乏大尺寸结构特征、难以实现高级别器官功能响应、挤出式操作的剪切力易损伤细胞、建模速度慢制约大规模组织模型构建等局限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的李飞、郑海荣研究员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毛一雷、杨华瑜教授在全息声镊的细胞器官打印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Acoustic-Holography-Patterned Primary Hepatocytes Possess Liver Functions”为题,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上。该工作有望为具有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体外仿生3D模型构建,提供一种全新的生物制造方案。 文章上线截图 全息声镊利用声辐射力来捕获、组装、移动和筛选细胞,因其具有非接触、无损伤、精确灵活和图案化过程迅速等独特优势,在构建体外3D模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全息声镊技术已被用于操控细...
了解详情 +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丝网印刷钙钛矿CMOS面阵探测器实现高性能动态X射线成像
12
/ 2025-02
X射线探测与成像在生物医学、工业检测和安防安检等领域应用广泛。当前商用的闪烁体(例如碘化铯)间接转化X射线探测器存在二次光电转化效率低、空间分辨率受限等技术瓶颈,无法满足高端医学影像和精密工业检测等需求。相比之下,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直接转化X射线探测器只需要一次光电转换,就可直接将X射线转换成电信号,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空间分辨本领,是下一代高端X射线探测器发展的前沿。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在权威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Dynamic X-ray imaging with screen-printed perovskite CMOS array”。 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钙钛矿半导体晶体生长动力学、专用低暗电流CMOS像素芯片、数据读出与图像后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挑战,最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了基于CMOS像素芯片的高分辨、低剂量钙钛矿直接转化X射线探测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和郑海荣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孙向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葛永帅研究员为本文共...
了解详情 +
-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 新型探测器采集方案赋能高时空分辨锥束CT成像
12
/ 2025-02
锥束CT因其独特的成像优势和开放的系统结构设计,可以在血管介入治疗、牙科检查、骨科手术、乳腺癌筛查等众多临床诊疗场景中为医生提供实时的三维诊断信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平板探测器受数据采集方式的制约,导致锥束CT成像系统存在空间分辨与时间分辨无法兼得的内在矛盾(图1)。换句话说,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像空间分辨率,需要大幅降低锥束CT的成像速度;反之,如果追求更快的成像时间分辨率,则需要损失锥束CT的空间分辨率。长期以来,这一突出矛盾导致锥束CT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发展需求,亟需变革。 图1 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针对上述锥束CT成像面临的共性关键挑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CT成像物理与系统实验室的葛永帅研究员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平板探测器亚像素位移的新型锥束能谱CT成像方案(图2)。该方案通过上层和下层探测器像素单元错位读出的方式将空间信息采样率提升一倍,有效克服了探测器像素合并(快速扫描)引起的空间分辨率降低问题。物理实验结果证明(图3),该新型锥束能谱CT成像方案可以在相同成像速率下,将锥束CT...
了解详情 +
-
第六届X射线与中子光栅相衬成像国际会议在深圳先进院成功举办!
12
/ 2025-02
2024年4月8日至12日,第六届X射线与中子光栅相衬成像国际会议(XNPIG 2024)在深圳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瑞士、英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120多位世界顶尖成像专家和学者参会。本次会议共包含14场邀请报告和31场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共同分享了相衬成像方法及其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应用的最新进展。此次XNPIG 2024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肖体乔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葛永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朱佩平研究员担任共主席,会议地点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XNPIG是X射线和中子光栅相衬成像领域的专业国际会议,每两年一届,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瑞士光源(PSI)等地举办。上一届会议举办时间是2019年,受疫情影响,本届会议推迟到2024年召开。XNPIG 2024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显著提升了我国在X射线成像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本次XN...
了解详情 +
-
葛永帅研究员受邀参加2023 SPIE医学影像学术会议
12
/ 2025-02
由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的2023医学影像会议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盛大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医学成像领域的新进展。 本课题组苏婷博士与朱炯滔博士合作完成的两项重要成果受到了主办方的特邀展示。 图1 葛永帅研究员参加2023 SPIE现场会议 图2 葛永帅研究员与本次参会海报 图3 与现场专家讲解研究成果
了解详情 +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丨用于远场高分辨成像的新型柔性声学超表面功能器件
12
/ 2025-02
声人工结构超表面是一种可产生特殊物理效应的新颖声学结构,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对声波的相位、振幅进行完全控制,可个性化定制任意波场,在高/超分辨医学成像、精准操控给药和可穿戴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声学超表面结构通常是刚性而固定的,厚度在毫米以上,甚至与波长相当。并且,这些超表面的工作频率通常在较低的频率,高频高性能应用受限。尽管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加工更小的超表面构件成为可能。然而更为复杂的是,当超表面的工作媒介为水等液体介质时,会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为了实现所需的波前工程,声学中的质量定律约束了水下超表面具有结构紧凑而尺寸庞大的特征,这大大限制了声学超表面的潜在应用场景。此外,不可避免的固液耦合引起的结构振动,可导致所设计的声学超表面器件失效,成为应用的突出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郑海荣研究员与华中科技大学(HUST)祝雪丰教授等合作研发了一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柔性超表面元材料(图1)。这种材料在水中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出色的机械加工性能、超薄厚度、超轻重量、细菌可修复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利用这种柔性超表面元材料...
了解详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