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全部时间
全部时间
一天内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全文查询
全文查询
标题查询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日期倒序
日期正序
清除
收起工具

11.0 2025-07-11 16:5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双聘教授毕国强、刘北明团队,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大尺度生物组织三维显微成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团队成功开发出世界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高清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了周围神经系统精细图谱的高效绘制。相关成果于7月10日发表在《细胞》(Cell)上。 周围神经系统作为机体的"物联网",承载着大脑与全身器官间的双向通讯与调控任务:一方面传递运动指令、调控呼吸心跳等关键功能,另一方面将痛觉、温度觉等感知信号实时回传至中枢进行处理,从而协同各组织器官活动。绘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的精细连接图谱,是深入理解其复杂功能机制和相关疾病机理的关键。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周围神经系统整体构架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毫米级分辨率的解剖学研究。近十年来,三维光学显微技术的进步虽推动了微米级分辨率全脑介观神经图谱的解析,但对全身周围神经系统的研究仍面临技术瓶颈。现有前沿成像技术难以同时兼顾高分辨率和高成像速度。即便结合全身样品透明化处理,仍难以在小鼠全身尺度以亚细胞分辨率解析周围神经系统复杂的长程通路结构。 研究团队此前开发了新型同步飞扫技术(VISoR),该技术结合大体积生物样品厚切片和透明化处理进行三维显微成像。VISoR兼具高速、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可在15小时内完成小鼠全脑样品的亚微米分辨率成像(王浩、祝清源等,《国家科学评论》,2019),并在进一步优化后首次实现了猕猴全脑微米分辨率三维成像和单神经纤维追踪(徐放、沈燕、丁露锋、杨朝宇等,《自然·生物技术》,2021)。然而,这种先切片后透明化成像的全脑成像策略不适用于小鼠全身样品。与相对致密、均质的大脑不同,小鼠全身组织异质性高,包含多样化的组织类型和不规则结构,在切片过程中极易发生组织离散和丢失,导致难以完整重构。 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团队提出“样品原位切片+切面三维成像”的策略,并研发了整合精密振动切片装置的blockface-VISoR成像系统,以及配套的小鼠全身透明化和水凝胶包埋的样品制备流程ARCHmap。该技术流程的核心在于:每次仅对样品块表面约600微米深度进行三维成像,然后自动切除已成像的400微米厚度样品,循环此过程直至样品成像完毕。随后,利用自动化拼接算法对相邻切片间约200微米的重叠区域进行三维无缝拼接重构。由于每次扫描成像深度仅数百微米,组织透明化后的光散射效应弱,因此能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基于此策略,研究人员建立了优化的技术流程,在40小时内完成了成年小鼠全身均一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获取单通道约70 TB原始图像数据。目前已累计采集数十只小鼠数据,总量超过4 PB。 blockface-VISoR成像系统 由于样品制备方法具备高荧光保存性的优势,ARCHmap-blockface-VISoR技术兼容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转基因和嗜神经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以及免疫荧光等标记方法。结合上述标记和成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小鼠全身不同类型周围神经的精细结构和单纤维投射路径,首次揭示了单个脊神经元的跨节段投射特征,阐明了全身交感神经的器官特异性伴血管分布模式,并解析了迷走神经的整体投射构架和单纤维复杂投射路径。 小鼠全身blockface-VISoR成像流程与周围神经介观结构解析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不仅有助于建立周围神经连接图谱研究的新范式和解析神经调控结构的基础性问题,也在发育生物学、系统解剖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此外,该技术仍有改进和优化空间,下一步将通过使用双相机或多相机成像进行多通道图像同时采集,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并探索其在更大尺度生物样品成像领域中的应用。 《细胞》期刊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工作,指出“这些分析在群体和单细胞层面均产生了惊人的精细数据。尤为重要的是,这项初步探索就揭示了全新的洞见”(These analyses produced strikingly detailed data at both the population and single-cell levels Importantly, new insights emerged from this initial exploration),并评价:“这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展示精美,其方法学呈现出巨大的潜力。”(This is an interesting work,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and the methodology shows great potential)。 中国科大特任副研究员时美玉、博士生姚雨辰、王淼和硕士生杨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毕国强教授为通讯作者,徐程特任副研究员、刘北明教授和祝清源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本项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完成单位。该工作还得到安徽大学屈磊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富强研究员、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张铭教授和Yusuf Ozgur Cakmak教授的协作支持。此外,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大青年创新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研究团队合影(从左到右:张轲铭、徐程、祝清源、毕国强、刘北明、时美玉、姚雨辰、王淼)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673-7 实验技术和示范数据集链接: https://mesoanatomyorg/mesomouse/ (内容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成像 技术 研究 全身 样品
BCBDI_NEW   2025-07-11 16:53:44

10.990908 2025-07-05 14:26:36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晚上做梦的那个“阶段”,居然是大脑偷偷在“彩排危险情景”?没错,这并不是科幻小说的设定,而是科学家对“快速眼动睡眠”(REM sleep)最新研究的真实发现。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睡眠不是一锅粥,它分为几个阶段。我们最熟悉、最精彩的梦境大多出现在REM睡眠阶段,也就是“快速眼动期”。在这个阶段,大脑比可能你白天上班还忙,神经元开派对;但身体却像按下了“暂停键”——肌肉完全瘫软,动弹不得。看上去你在安安静静地睡觉,实际上,大脑在后台默默加班,忙着模拟各种“紧急状况”。 REM睡眠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及相关神经环路(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有趣的是,一些海洋动物,比如海豹,就非常“懂安全”。它们在陆地上睡觉时,会进入REM阶段,但一旦到了水里?这段直接跳过。为啥?因为REM会让肌肉瘫软,而水中瘫软就意味着溺水风险,梦再精彩也得先保命。 再来看鸟类和某些哺乳动物,它们简直是“睡眠忍者” ,这些动物能做到“单半脑睡觉”——左脑在休息,右脑在放哨,然后换边继续。这操作听着像玄幻小说,但真的存在,科学上叫“哨兵式睡眠”。它们就这样在危险环境中一边睡觉,一边盯着有没有猎物靠近,睡得比你还稳! REM睡眠看起来神秘而有趣,那么它究竟扮演者什么样的重要角色呢?别急,关于它的真正“隐藏任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曾渝婷、王立平以及Bernhard团队,已经揭开了部分谜底。 REM睡眠的进化之谜 REM睡眠的起源与进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古老、更神秘!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最早是在鸟类和哺乳动物身上被发现的。可是,最近的研究却发现,一些冷血动物——比如爬行动物、鱼类,甚至聪明的乌贼,也可能拥有类似REM睡眠的状态!这意味着,REM睡眠的起源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甚至可能与恒温动物的进化无关,是大自然中更为古老的生理现象。 REM睡眠的压力应激相关功能(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达尔文说过: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驱动力。在这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激烈斗争中,睡眠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被不断“打磨”和“雕塑”,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时间和结构。天敌的威胁、能量消耗的需求、以及食物的丰富程度,统统都成为塑造动物睡眠方式的重要因素。 你知道吗?那些容易被捕食的动物,反而有更多的REM睡眠!举个例子,生活在巴拿马大陆雨林、时刻要提防天敌的树懒,它们的快速眼动睡眠比例,竟然比生活在没有捕食压力的岛屿红树林里的树懒还要高! 这背后的秘密,可能藏在1966年提出的“哨兵假说”中。 📢 “哨兵假说”说什么? 动物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聪明的生存策略:既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又能通过各种适应机制,在睡眠时保持高度警觉。换句话说,它们虽然进入了睡眠状态,却依然能“半醒半睡”,随时监视周围的环境。 而REM睡眠的增加,很可能正是这套“睡眠警戒系统”的核心,让动物们既能获得必要的休息,又能在危险来临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二、REM睡眠:不是单纯休息,而是大脑的 “幕后彩排” 一个叫“威胁模拟理论”的假说指出,梦境中的紧张情节就是大脑帮你在“虚拟战场”中做训练。这样一来,当真正的“狮子”出现时,你或许早就有了逃跑路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科学家发现,REM睡眠并不是让大脑彻底放松,反而更像是一场“安全模式”下的训练演习,是应对压力和危险的神秘策略。 在REM阶段,大脑中处理威胁的区域被高度激活,生理活动也和清醒时非常相似——代谢率上升,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换句话说,动物们在睡觉时其实是在“模拟危险反应”,仿佛在进行一场安全的冒险,为面对真实威胁提前做好准备。 你有没有注意过,梦里常常出现“被追赶”、“掉落悬崖”或者“考试迟到”这类紧张场景?这些虽然让人不舒服,但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正是大脑在帮你“演练危险情境”!在进化的长河中,这种梦境功能可能是为了训练和记忆关键的生存技能。 有个叫“威胁模拟理论”的假说提出,梦境中的紧张情节其实是大脑在“虚拟战场”中训练自己。这样,当真正的“狮子”出现时,你早已做好了逃跑和应对的准备。 三、不只是做梦,更是情绪调节的“大后方” REM睡眠还有一个“隐藏技能”——调节情绪。一天忙碌后,经历了挫折、焦虑或不安,REM睡眠就像大脑的“夜间心理医生”,帮忙“重启”情绪中枢,尤其是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这些处理情绪反应和调控的关键脑区。它们在REM阶段慢慢“抚平”你过于激烈的情绪波动,让你第二天能更轻松地面对生活。 研究发现,如果REM睡眠被打断,第二天人们情绪更容易失控,变得敏感、易怒;反之,睡眠连续、梦境丰富的人,面对压力时更能保持冷静和理智。 四、REM睡眠与健康——PTSD、抑郁症与睡眠的复杂三角关系 虽然REM睡眠强大又神奇,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会“闹脾气”。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常表现出REM睡眠减少和碎片化,噩梦频繁出现,创伤记忆不断被反复播放;而抑郁症患者的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密度异常升高,这些都影响情绪恢复。 内外环境、情绪精神疾病与REM睡眠的交互作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REM睡眠本是调节情绪的“利器”,但一旦“失控”,它也可能成为情绪障碍的帮凶。科学家们正努力通过调节REM睡眠,探索治疗这些心理疾病的新方法。未来,或许真的能通过“调梦”来缓解心理问题。 五、睡眠、免疫与健康的奇妙互动 睡眠和免疫系统也有着密切的“对话”。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力,而免疫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模式。比如感染时,身体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不仅帮助抵抗病菌,还会改变睡眠结构,增加NREM睡眠,促进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 REM睡眠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真相:我们的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大脑深夜无声的“演练”和调节。所以,当你梦见那些跌宕起伏的“剧情大片”,别忘了——这不仅仅是梦,而是一堂为未来你量身定制的“生存课”。总之,睡眠生理与病理机制仍如一片迷雾森林,等待着科学家们继续拨云见日,向更深处探索。 参考文献 1 Schaefke, Bernhard et al “Slumber under pressure: REM sleep and stress respons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vol 249 (2025): 102771 doi:101016/jpneurobio2025102771 2 Tseng, Yu-Ting et al “The subthalamic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neurons mediate adaptive REM-sleep responses to threat” Neuron vol 110,7 (2022): 1223-1239e8 doi:101016/jneuron202112033
睡眠 REM 大脑 情绪 动物
BCBDI_NEW   2025-07-10 14:28:19

10.963874 2025-07-04 12:30:02

由深圳市脑科学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与脑科学分会联合主办的“2025神经精神药理交叉前沿论坛暨深圳市脑科学学会第四次年会”将于2025年11月6日至8日在深圳召开。 本次学术会议将聚焦神经精神疾病医药交叉融合与转化研究领域,围绕神经精神疾病新靶点与新机制、麻醉与觉醒机制、成瘾相关神经环路调控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研讨;还将就神经精神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进行广泛分享与交流。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面向全国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神经精神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等方向的最新进展与合作。 热烈欢迎全国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企业代表踊跃参会,共同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生理与药理交叉研究的繁荣发展和人才交流。 主办单位 深圳市脑科学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与脑科学分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 大会主席 王立平、李锦、胡刚、朱英杰 大会执行主席 王立平、朱英杰 当地组织委员会 王立平、王成、冯博、刘雪梅、毕国强、朱英杰、陈宇、祝心舟、徐富强、黄天文、屠洁、鲁艺、曾渝婷、鲍进、谭力铭 嘉宾名单 (按音序排列) 更多嘉宾持续邀请中,敬请期待! INFORMATIONS 会议信息 1、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5年11月6-8日(11月5日下午2点-6点报到) 地址: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导航位置: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三楼) 2、会议日程(待定) 3、会议注册及缴费方式 (1)注册费标准如下: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深圳市脑科学学会的会员均可享会员价缴费,注册费用包含资料费及会议期间午餐费) (2)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 (3)报名联系人: 注册报名请联系陆老师:17765276873(微信同号) 4、商业合作 本次会议欢迎经营生物、医疗设备、生物试剂、耗材、技术服务等公司参展。现有少量现场展位、会议手册刊登广告、茶歇视频播放等形式席位。 具体商业合作事宜请联系: 韦老师:18025340011、mhwei@siataccn 罗老师:15102184770 5、会议住宿及交通信息 除特邀嘉宾外,其他参会嘉宾交通、住宿自行安排,费用自理。 参考酒店: 1、深圳光明天安云谷逸衡酒店 地点:深圳市新湖街道圳美社区圳园路98号。联系人:张文武,电话:15112295990 (微信同号) 2、深圳光明天安云谷智选假日酒店 地点:深圳市新湖街道圳美社区圳园路68号。联系人: 张文武,电话:15112295990 (微信同号) 参考交通路线: ◆机 场:机场距离会场约36公里,搭乘出租车约需60分钟,车费约120元; ◆高 铁:高铁光明城站距离会场约10公里。搭乘出租车所需行程约为20分钟左右,车费约35元; ◆地 铁: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圳美站”距离会场约2公里,可选择打车或骑行,约10分钟到达。
会议 神经 精神 深圳市 深圳
BCBDI_NEW   2025-07-10 12:37:30

10.724842 2025-06-30 16:04:17

  大脑发育是一个复杂且受到精确调控的过程,涉及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关键步骤。发育异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如小头畸形(microcephaly),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增殖需要活跃的核糖体生成以满足大量蛋白合成的需求。核糖体生成是高度协调且耗能的过程,涉及一系列核糖体RNA(rRNA)加工因子和核糖体组装分子的协调参与。已有研究表明,核糖体生成缺陷与小头畸形等大脑发育缺陷存在关联,而增强的核糖体生成则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精确调控核糖体生成对于正常发育和癌症预防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于核糖体生成的RNA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周涛研究员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沈彬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VIRMA-mediated m6A modification regulates forebrain formation through modulating ribosome biogenesis”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m6A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核心支架蛋白VIRMA通过调控核糖体生成影响大脑发育的机制。   文章上线截图   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作为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其动态可逆的特性由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也称为m6A “writer”,包括METTl3、METTL14、WTAP和VIRMA等)和去甲基化酶(也称为m6A “eraser”)共同调控,并通过m6A识别蛋白(也称为m6A “reader”)影响RNA的代谢与功能。2011年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团队发现首个去甲基化酶FTO,揭示m6A具有动态可逆特性,开启了RNA表观遗传学研究热潮。虽然m6A修饰与胚胎期大脑发育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例如条件性敲除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组分METTL3或METTL14都会导致脑发育缺陷,然而这些研究在分子机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具体机制亟待统一。   作为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中最大且进化上最新的组分,VIRMA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结构学研究表明,VIRMA呈现特征性"horse-shaped"构象,与WTAP共同构成复合物结构核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中的四个RNA结合位点中有三个位于VIRMA,这使其在底物识别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首次以VIRMA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和神经干细胞模型,结合多种生化分析手段及多组学测序(m6A-seq、RNA-seq、Proteomic等)技术,发现:   1 核心支架作用:VIRMA作为m6A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核心支架蛋白,其缺失导致整个复合物不稳定,使mRNA上m6A修饰水平降低60%,破坏mRNA代谢稳态(图1);   图1 VIRMA缺失导致mRNA的m6A修饰水平降低并破坏mRNA代谢稳态   2 核糖体生成失调:m6A修饰减少延长了核糖体生成关键因子(如RPP38、NCL等)的mRNA半衰期,导致mRNA异常积累,蛋白表达异常升高,反而引起核糖体生成缺陷和蛋白翻译显著抑制(图2);   图2 VIRMA缺失通过延长核糖体生成关键因子mRNA半衰期引发核糖体生成缺陷与全局蛋白翻译抑制   3 发育危机:核糖体生成缺陷触发p53依赖的核仁应激反应,抑制p53蛋白降解,细胞内p53过度积累与激活,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引发大脑结构异常(图3)。   图3 VIRMA缺失通过p53依赖的核仁应激反应引发细胞周期停滞与凋亡   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VIRMA-m6A-核糖体轴调控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图4),为理解小头畸形等神经发育疾病提供了新视角。此外,该研究还初步发现VIRMA在乳腺癌细胞(MCF7)和宫颈癌细胞(HeLa)中同样调控核糖体合成,提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   图4VIRMA介导的m6A修饰调控核糖体生成通路参与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深圳先进院为论文第一单位;深圳先进院周涛研究员、吴敏助理研究员和南京医科大学沈彬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吴敏、博士生吴晓丽(现为深圳先进院博士后)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孙海峰(现为耶鲁大学博士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和深圳市科技创新计划等经费的资助下完成。周涛研究员已于近期加入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
研究 核糖 VIRMA 生成 发育
BCBDI_NEW   2025-06-30 16:25:07

8.58408 2025-06-17 17:45:16

为促进高校优秀学子交流互鉴,搭建深度了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脑所)的学术平台,依据院方统一规划,脑所拟定于 2025 年 7 月中旬举办「第十一届脑・未来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线下活动。活动以激发科研志趣、培育创新思维、挖掘学术潜能为目标,现正火热报名中,诚邀全国高校优秀学子加入,共探脑科学前沿奥秘! 活动安排 01 活动时间 拟定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线下举行) 02 活动内容 开营仪式、前沿讲座、师生面对面、实验室深度游、学长学姐交流会等; 03 活动费用 夏令营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办方将提供活动期间营员的食宿、保险及文化衫等。并为异地学生提供一定额度的交通补助(需凭票报销,具体说明将后续通知)。 *请于报到当天现场提交相关交通票据;活动安排请以最终公布为准,营员需按要求全程准时参加相关活动。 前沿讲座嘉宾阵容 厄温·内尔 Erwin Neher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诺奖实验室主任 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因发明膜片钳技术,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迅速全面的应用,带动了全球对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传递的研究热潮,由此开发了很多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明虎 国家级专家 深理工双聘教授,生命健康学院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执行系主任,曾任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终身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抑郁症发病个体差异性的神经生理和神经环路机制。 鲍进 国家级专家 脑所内尔神经可塑性诺奖实验室研究员,从事脑网络信息编码与调控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包括运动的脑网络控制动力学及其调控,决策行为的脑网络信息编码原理等。 谭力铭 国家级专家 脑所脑功能图谱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发育关键期,先天遗传和后天经验调控脑发育与疾病的机制,眼脑环路损伤与修复,脑状态与行为可塑性的调控机制。 申请流程 01 报名时间 2025年4月18日-2025年6月25日 02 报名方式 第一步:登录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选择“大学生夏令营报名”栏目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申请并导出报名表签字(报名网址:http://kjxtucasaccn/)。“意向研究方向”请填写“脑所”。 第二步:扫描二维码在线报名,填写并提交“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第十一届脑未来夏令营申请表”(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6月25日) (*已报名的同学,如未通过第一步进行网上申报的补充报名即可) 03 申请材料 报名无需邮寄纸质材料,请提交电子材料作为选拔依据(扫描二维码上传) (1)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需加盖教务处公章; (2)相关英文能力证明(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或GRE等); (3)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4)推免资格证明(如有请提供); (5)专家推荐信(如有请提供,可提前联系2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提交推荐信); (6)其他证明材料(如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首页、各类证书奖状等); (7)声明(为保证材料真实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填写并上传)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合进一个PDF文件内,命名为:姓名-XX大学-XX专业,并将电子文件压缩至最小) 入营审核 夏令营工作小组将陆续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择优录取并发放入营通知。夏令营入选学员将会收到电话或邮件通知,未入选的同学不再另行通知。 联系方式 邮箱:nsedu@siataccn (李老师) QQ群:985738186(欢迎扫码加入,相关资讯及日程安排后续将在群中同步通知)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地址邮编:518055
报名 活动 夏令营 研究 材料
BCBDI_NEW   2025-06-18 17:48:21

6.1710186 2025-06-07 10:12:40

自2012年以来,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院王立平团队与徐富强团队累计将光遗传神经调控与神经环路示踪技术体系辐射到境内外超过1323家/次实验室,受益人群超过8330人次。为进一步提升国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整体研究能力,提高国内神经科学群体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神经科学技术有关的上述两个经典会议合并为神经环路示踪与调控大会,以便参会者更高效、快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神经科学研究最新前沿技术和进展。 2025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技转化与创新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脑科学学会联合主办联合主办的2025神经环路示踪与调控大会·培训班暨针灸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大会(简称,大会)在深圳光明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王立平研究员、毕国强研究员、徐富强研究员联合发起,汇聚了来自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探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共同推动针灸界前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来自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8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230多名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在实操环节配置了全流程技术训练,涵盖VISoR-小鼠全脑同步飞扫成像样品制备流程与VISoR-小鼠全脑同步飞扫成像流程、光遗传操控与光纤记录系统的应用、病毒注射规范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 、清醒活动动物全脑功能超声成像及多脏器血管成像、空间组学技术与新型FISH技术应用及实操演示、自由活动神经元超微成像等前沿技术平台。在会议和培训期间分别安排了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深圳脑设施”)参观活动,共有近100位代表参与。 衷心感谢来自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大会报告人和学者,与我们在深圳共同探讨学术进展。同时,感谢各位赞助商对大会的慷慨赞助与支持。特别感谢我们会议联合主办方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技转化与创新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脑科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针灸科学研究联盟、深圳市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联盟,协办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病毒载体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药病毒载体重点实验室,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
技术 研究 深圳市 大会 深圳
BCBDI_NEW   2025-06-12 10:14:06

1.9765688 2025-05-12 17:30:15

5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朱英杰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两条多巴胺神经通路在成瘾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促进毒品成瘾的形成,而“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抑制成瘾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可以重塑这两条多巴胺通路,并降低毒品成瘾行为。该研究为成瘾易感性的社会因素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和理论模型,并为成瘾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文章上线截图点 药物成瘾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精神健康问题。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使用毒品人数持续增加,2021年全球有超过296亿人使用毒品,比10年前增加了23%。然而,并非每一位新增的毒品使用者最终都会成瘾;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在成瘾易感性上存在差异。成瘾的易感性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来自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显示,社会等级是影响成瘾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其中。但其具体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研究人员首先将两只体型相近的雄性小鼠配对饲养,并使用“钻管实验(the tube test)”来衡量小鼠之间的社会等级。简单来说,就是把两只小鼠头对头放进一根细管,在实验中,将对方推出管子的小鼠被定义为“高等级小鼠”,被推出去的小鼠则为“低等级小鼠”。接着,研究人员让这些小鼠进行甲基苯丙胺(冰毒)自身给药实验,测试小鼠的成瘾行为。结果发现,低等级小鼠迅速习得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而高等级小鼠则很少主动摄入甲基苯丙胺。 社会等级显著影响甲基苯丙胺自给药行为:低等级个体更快建立自身给药,而高等级个体则维持较低的药物摄入倾向 为了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种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两条重要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通路——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是中脑腹侧被盖区(VTA)投射到伏隔核(NAc)的神经环路,是调控奖赏和动机的经典神经通路;而“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连接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与前额叶皮质(mPFC),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利用光纤光度记录结合多巴胺荧光探针,研究者观察到,甲基苯丙胺在“高等级小鼠”的前额叶皮质诱发出更强烈的多巴胺释放;而在伏隔核,“低等级小鼠”的多巴胺释放则更高。进一步研究显示,在前额叶,“高等级小鼠”的多巴胺纤维密度更高;而在伏隔核,“低等级小鼠”的多巴胺转运体(DAT)呈现更高的的磷酸化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社会等级可能通过差异性调控“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从而导致不同社会等级动物在成瘾行为上的差异。 与低等级小鼠相比,甲基苯丙胺在高等级小鼠中诱发了更弱的伏隔核多巴胺释放,和更强的前额叶皮质多巴胺释放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们利用药理学和光遗传学等手段对这两条多巴胺环路进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降低“低等级小鼠”大脑伏隔核多巴胺转运体的磷酸化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其对甲基苯丙胺的摄入;而损毁“高等级小鼠”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纤维,则会增加其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光遗传激活“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不仅提高了小鼠在钻管实验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同时也显著抑制了后续的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 有意思的是,在钻管实验中,研究者们人为将“低等级小鼠”的身后堵住,这就使得“低等级小鼠”无法后退,只能逼迫“高等级小鼠”退让。每天重复实验5次,几天之后,“高等级小鼠”放弃了挣扎,很快就主动退让了; 而“低等级小鼠”则信心满满地获胜了。经过两周这样的行为学训练之后,原本“低等级小鼠”体验了胜利经历后,觅药行为大大下降;而原本“高等级小鼠”体验失败经历后,则倾向于形成高觅药行为。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重塑。这些结果提示,社会竞争中胜利的体验或许可以通过重塑多巴胺系统,来抑制甲基苯丙胺的觅药行为。 社会等级通过影响“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调控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胜利经历能够重塑这两条通路并抑制觅药行为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发现社会等级通过差异性调控“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进而影响药物成瘾易感性的个体差异。用通俗的话来说,在“低等级动物”中,“中脑-边缘”通路功能较强,而“中脑-皮质”通路则相对较弱,就如同强劲的油门搭配松散的刹车,使动物更容易对毒品产生渴求;相反,“高等级动物”则呈现出轻踩油门而用力刹车的状态,从而增强了对毒品的抵抗力。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竞争中的胜利体验能够重塑这两条多巴胺通路,改变成瘾行为。该研究为药物成瘾易感性的神经机制和社会因素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成瘾治疗的新手段和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团队成员合影(通讯作者:一排左二朱英杰;第一作者:一排左一柳昱彤,二排左二邓潇斐,一排右一徐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朱英杰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助理研究员邓潇斐、副研究员徐薇和助理研究员柳昱彤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经费的资助下完成。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5-01951-0
小鼠 多巴胺 等级 成瘾 研究
BCBDI_NEW   2025-05-12 17:32:22

1.9653206 2025-05-12 14:13:26

自2014年以来,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院王立平团队与徐富强团队累计将光遗传神经调控与神经环路示踪技术体系辐射到境内外超过1280家/次实验室,受益人群超过8200人次。为进一步提升国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整体研究能力,提高国内神经科学群体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神经科学技术有关的上述两个经典会议合并为神经环路示踪与调控大会,以便参会者更高效、快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神经科学研究最新前沿技术和进展。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技转化与创新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脑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神经环路示踪与调控大会·培训班暨针灸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大会”将于今年5月26-30日在深圳召开(26日报到)。本次大会聚焦神经科学的最新前沿技术,聚集活跃于神经环路结构解析与功能研究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分享研究思路、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转化。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技转化与创新工作委员会 深圳市脑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针灸科学研究联盟 深圳市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联盟 协办单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病毒载体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生物医药病毒载体重点实验室 大|会|机|构 会|议|信|息 大会时间 5月26日 14:00-18:00报到 5月27-28日 研讨会 培训班时间 5月28日 全天报到 5月29-30日 培训班 会|议|注|册 一、会议注册 1、欢迎大家加入参会人员交流群(若您已加入“2025神经环路示踪及调控”可忽略信息),若想继续进入该群,请联系会务组罗老师:15102184770(微信同号) 2、现场注册地址: 深圳市光明区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三楼(无刷卡POS机,请采用线上渠道支付) 发票内容统一开会议费,注册费包括文件袋和缴费参会类型的午餐餐券。其他费用自理。 3、缴费参会类型 4、本次会议付款方式: (1)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线上支付(请务必注明:神经环路+单位+姓名注册费)支付宝,微信,网银(手机微信打开链接只能用微信和网银支付,不能使用支付宝,公务卡支付请确认已绑定支付宝或网银) https://meeting2025cnsorgcn/2025Tracertechnique/ (2)深圳市脑科学学会会员,请您选择直接转账到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付款方式,备注深圳脑科学会员号和姓名。 (3)非“学会”人员,网银、电汇、手机银行汇款(并请务必注明:神经环路+单位+姓名注册费) 账户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银行账号:51100000500018223F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徐汇区枫林支行 5、本次会议发票领取方式: 会后一个月内开具,发到注册邮箱 二、会议联系人 会议咨询:韦老师18025340011 合作招商:罗老师15102184770 咨询邮箱:szbrain@siataccn,mhwei@siataccn 会议通知联系人:领取邀请函和会议通知请进官方微信群,有问题请咨询会务组韦老师 三、会议通知下载网址 本次会议采用会议系统网络注册方式,请参会代表登录会议网站进行注册、缴费: https://meeting2025cnsorgcn/2025Tracertechnique/ 四、会议周边酒店及交通 周边酒店: 1、深圳光明天安云谷逸衡酒店地点:深圳市新湖街道圳美社区圳园路98号(联系人:张文武,电话:15112295990 微信同号) 2、深圳光明天安云谷智选假日酒店地点:深圳市新湖街道圳美社区圳园路98号(联系人:张文武,电话:15112295990 微信同号) 3、深圳光明智选假日酒店: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区光源四路8号(联系人:何静,电话:13242057885 微信同号) 交通指引: ◆机场:机场距离约36公里。如果您搭乘出租车所需行程约为60分钟左右,大概花费为人民币120元; ◆高铁:高铁光明城站距离约10公里。如果您搭乘出租车所需行程约为20分钟左右,大概花费为人民币35元; ◆地铁:会议地点的终点为6号线支线“圳美站”,骑行约10分钟左右到达;培训班地点的终点为6号线支线“深理工站”,步行约10分钟左右到达。
会议 深圳市 神经 研究 神经科学
BCBDI_NEW   2025-05-12 14:15:10

1.7350245 2025-05-09 11:16:10

本能行为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且跨物种保守的行为反应模式, 对于天敌的恐惧是物种生存、繁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本能。本能恐惧神经环路的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因此,深入解析本能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不仅有助于阐明恐惧情感障碍的发病机理,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王立平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包括视觉本能恐惧行为在内的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解析研究,通过神经环路标记、示踪、光遗传、药物遗传学,行为学等交叉的研究策略,团队围绕本能恐惧的皮层下通路机制解析、视觉威胁线索的神经编码特征、恐惧状态的调控作用(应激、抚触、睡眠)等,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累计发表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并应邀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撰写综述论文。 5月9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员、刘雪梅副研究员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子刊Neuron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Neural Circuit Underl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Escape Habituation”的研究论文。 文章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neuron/abstract/S0896-6273(25)00301-0 现实生活中,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压力应激时个体的反应程度与反应策略均不同,导致负性情绪的程度也不同。自达尔文于1859年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个体差异是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基础”这一观点以来,行为适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已成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和个体生存策略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关键。在面对相同威胁时,不同个体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本能恐惧反应策略(习惯化或敏感化),这种差异源于感觉输入、大脑内在状态和既往经验的复杂交互。然而,调控个体内在状态以应对危险刺激的精确神经环路机制及其个体差异化特征的神经基础仍有待阐明。深入探究本能恐惧反应策略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不仅能够揭示行为适应性的进化本质,对于理解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策略以及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潜在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重复视觉威胁下逃避反应的典型个体差异的行为表型及其神经环路调控特征:持续性快速逃避(T1)和快速习惯化(T2)。T1模式依赖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SC)/岛叶皮层(Insula cortex)-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神经通路;T2模式通过上丘/岛叶皮层-丘脑背内侧核(Mediodorsal thalamus, MD)-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环路实现;丘脑背内侧核整合上丘和岛叶皮层信息以调控觉醒与本能恐惧反应;基底外侧杏仁核β振荡参与恐惧状态的调控。该研究结果为理解大脑内部状态、注意调节和行为适应性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本研究揭示了个体大脑内部状态调控本能行为可塑性的神经机制,阐明了大脑内在状态在压力适应中的核心调控作用,为焦虑障碍、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见解和潜在治疗靶点。 图 警觉状态调控本能恐惧反应策略个体差异的神经环路机制 深圳先进院王立平研究员为本文最后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刘雪梅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赖娟以及博士后韩传亮(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徐富强研究员、谭力铭研究员以及蔚鹏飞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自然重点项目、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深圳杰出人才项目等基金对本研究的支持。 课题延展 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对生命有威胁的恐惧信息的持续存在,往往是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关键要素。如何精准刻画小动物的行为反应与临床患者身上的负性情绪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是行为神经科学最关键的底层科学问题之一。 行为反应是情绪以及大脑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如何更精准的量化行为反应对于情绪的解读至关重要,以强迫游泳实验为代表的传统抑郁、焦虑研究范式因评价维度单一、结果偏差等缺陷逐步受到质疑,包括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及多家制药企业(如罗氏、强生)已呼吁停止对相关实验的支持。 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腹侧被盖区在内的多巴胺系统在处理负性情绪中扮演重要角色(Neuron2019,Neuron2025),刘雪梅团队等与其他研究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AI辅助无监督3D精细行为解析平台,结合病毒标记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消融技术以及经典的MPTP帕金森模型,解析了腹侧被盖区以及黑质网状区在小鼠精细行为,如直立(Rearing)、弓背(Hunching)、行走(Walking)、行为偏侧化等行为异常调控中的核心作用。 以上成果在Nature子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以“Subtle Behavioral Alterations i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s of MPTP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为题发表。 这项研究发现,直立-弓背-行走这种行为切换模式可能是焦虑反应的行为特征,且与临床上焦虑抑郁患者的坐立不安及行为不稳定表现具有一定的映射性特征。上述精细行为表型为研究帕金森病、焦虑、抑郁等中脑多巴胺系统障碍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动物模型构建及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了高灵敏度的行为标志物。这些研究建立了更科学、客观的行为评价体系,为焦虑和抑郁的神经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一创新研究平台不仅深化了对中脑多巴胺系统相关行为调控机制的理解,也为抑郁与焦虑相关的临床干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图 中脑多巴胺系统编码精细行为差异 深圳先进院刘雪梅副研究员为本文最后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蔚鹏飞研究员和南方医科大学王万山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钟浩、讲师卢康荣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深圳先进院王立平研究员的大力支持。感谢深圳市一湾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黄康博士的宝贵建议。这项工作获得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深圳杰出人才项目等基金对本研究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8-025-03312-8
研究 行为 神经 机制 恐惧
BCBDI_NEW   2025-05-12 11:16:33

1.0824525 2025-04-18 18:11:54

为加强高校间优秀大学生交流,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的机会,培育学生科研兴趣及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力,选拔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脑所计划于2025年7月上旬举办“第十一届脑·未来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线下活动,诚挚欢迎广大优秀学子踊跃报名! 深圳先进院脑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于2016年11月19日正式去筹成立。 脑所共有包括脑功能图谱与行为研究中心、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神经发育与退行性脑疾病研究中心、内尔神经可塑性诺奖实验室、神经系统疾病转化研究中心和脑信息中心共6个研究中心。 脑所定位于融合整体观和还原论方法,利用神经科学新技术及跨物种动物模型,通过对脑状态与机体调控的研究,为类脑智能以及脑疾病早诊优治新策略研究提供源头理论和技术支撑。 目前,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脑所牵头建设了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脑所目前已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汇聚的脑科学科研团队,人员规模550余人。团队聚集了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等10人,国家杰青、长江、国家重点引进人才工程专家及“四青”人才等骨干67人。团队骨干分别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等著名学府,背景横跨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科,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成立至今,获批国家省部地方等各级项目约850项,获批金额近10亿元;共发表包括Nature、Scienc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Neuron、Molecular psychiatry、JCl、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在内的SCI论文超650篇,申请专利近1200项,获授权专利300余项。 脑所积极开展境内外创新深度合作:已开拓与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INRA、德国洪堡大学等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国际大科学合作培育计划;筹划“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项目等。 夏令营介绍 为促进科研人才多层次交流,本届夏令营得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的共同支持。活动将由脑所相关院士、教授、研究员带领,内容包括科技前沿讲座、专题报告、趣味科普、师生面对面、实验室深度游、学长学姐交流会、优秀营员面试等,让同学们亲身感受脑所浓厚的科研氛围与友爱博大的人文关怀。 开营时间:拟定于7月7日-11日(请以后续通知安排为准) 报名方式:线上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6月15日 申请条件 1、全国高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6届本科毕业生); 2、就读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以及对脑科学感兴趣的各交叉学科的同学; 3、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4、认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理念,对脑科学相关领域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 5、本科成绩优秀,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6、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学风端正 申请材料与入营审核 01 申请材料 报名无需邮寄纸质材料,请提交电子材料作为选拔依据(扫描二维码上传); (1)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需加盖教务处公章; (2)相关英文能力证明(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或GRE等); (3)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4)推免资格证明(如有请提供); (5)专家推荐信(如有请提供,可提前联系2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提交推荐信); (6)其他证明材料(如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首页、各类证书奖状等); (7)声明(为保证材料真实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填写并上传)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合进一个PDF文件内,命名为:姓名-XX大学-XX专业,并将电子文件压缩至最小) 02 入营审核 夏令营工作小组将陆续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择优录取并发放录取通知(按申请批次的先后发放)。录取通知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公示的形式通知公布。未收到邮件通知或未公示人员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获选学生预计将于6月底或之前收到通知。 优秀营员面试 夏令营期间将组织优秀营员面试,获得夏令营优秀营员资格的同学将优先被推荐为脑所2026级推免硕士研究生(学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活动费用 夏令营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办方将提供活动期间营员的食宿、保险及文化衫等,并为异地学生提供一定额度的交通补助(需凭票报销,具体说明将后续通知)。 (*请于报到当天现场提交相关交通票据) 注意事项 1、请遵守活动相关纪律要求和安排,按时参加活动,严格遵守深圳先进院相关规章制度; 2、申请信息需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若有不实信息,将撤销其资格; 3、营员需按要求全程准时参加活动。 更多详情欢迎登陆: 脑所官网: https://bcbdicssiataccn/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 http://wwwsiataccn/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nsedu@siataccn 李老师、阳老师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地址邮编:518055
大学 优秀 相关 夏令营 通知
BCBDI_NEW   2025-04-21 18:13:01
T: 86-755-86132705E: bcbdi.hr@siat.ac.cn
A: 1068 Xueyuan Avenue, Shenzhen University Tow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hina 518055
Copyrigh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Yue ICP Bei 09184136-3